展览《逐字逐句》(Word by Word)
策展人:弗朗切斯科·伯纳米(Francesco Bonami)
2015年6月30日-9月5日
Luxembourg & Dayan推出了研究性展览《逐字逐句》,所展示的皆为创作于上世纪60年代以后乃至今日的作品,这些作品将本文视作图像进行描绘,将语言视作艺术媒介进行呈现。展览由弗朗切斯科·伯纳米策划,集合了卡尔·安德烈(Carl Andre)、南尼·巴莱斯特里尼(Nanni Balestrini)、约瑟夫·博伊斯(Joseph Beuys)、阿里杰罗·波堤(Alighiero Boetti)、威尔·伯恩(Will Boone)、马克·弗拉德( Mark Flood)、马琳·于戈尼耶(Marine Hugonnier)、约瑟夫·科苏斯(Joseph Kosuth)、芭芭拉·克鲁格(Barbara Kruger)、格兰·利根(Glenn Ligon)、理查德·普林斯(Richard Prince)、蒂姆·罗林斯与K.O.S.(Tim Rollins & K.O.S.)、埃德·拉斯查( Ed Ruscha)、里克力·提拉瓦尼(Rirkrit Tiravanija)、贝蒂·汤姆金斯(Betty Tompkins)、本· 沃捷(Ben Vautier)、劳伦斯·韦尔(Lawrence Weiner)、克里斯托弗·伍尔(Christopher Wool)等艺术家的作品,呈现出一部图式语言的简史。
文本在二十世纪艺术的发展中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,从立体主义画面上以拼贴手法呈现的报纸,到勒内·马格里特(René Magritte)对语言暧昧性的究问,以及马歇尔·杜尚(Marcel Duchamp)对艺术边界的反视觉探索,再到波普艺术对广告标语和连环画的挪用。从上世纪60年晚期语言--毫不夸张地说--替代了图像起,文字就在艺术中扮演着越来越综合而复杂的角色,并通过去物质化的作品到达了一个观念的顶峰,那些作品要求观者像读者一样阅读,要求读者像观者一样观看。展览《逐字逐句》颂扬了一种视觉的诗性,这种诗性在过去50年里蓬勃发展,持续游走在图像学与美学的边界间,将观者带进了一场穿越时间与空间、由文字重复的沉默杂音所展开的对话。
展览呈现了各种不同的媒介,从博伊斯(Beuys)经典的黑板粉笔字到利根(Ligon)最近用煤尘对语言进行的拷问,所涵盖的媒材包括报纸、书籍封面、树脂刻字、油漆、墨水和石墨等。而展览的图像则从印刷到手写体均有呈现,同时吸收了草书、大写字母、手绘与喷绘刻字、报纸拼贴而成的杂志等。在安德烈(Andre)的文本图景中,文字成为了同时携带着图像与诗句的模块单元;在科苏斯(Kosuth)的作品中,艺术被视作"具象的哲学"得到展示;从波堤(Boetti)精细描绘的杂志封面,到克鲁格(Kruger)对片段式语段及图像的命令式的结合;从巴莱斯特里尼(Balestrini)的诗歌拼贴,到普林斯(Prince)的语言游戏和视觉双关,再到威尔·伯恩(Will Boone)被压缩的碎片化文字中"可辨"与"抽象"间的微妙边界,《逐字逐句》将对以诗歌呈现的绘画、以绘画呈现的诗歌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无数情形展开探索。
关于策展人
弗朗切斯科·伯纳米(Francesco Bonami)于1955年生于佛罗伦萨,在1986年移居纽约。曾经是画家,现在同时身兼作家与批评家的他,最为人瞩目的身份还是策展人。从1995年到2014年,伯纳米任都灵桑德雷托•雷•雷包登戈基金会(Fondazione Sandretto Re Rebaudengo)艺术总监;2004至2008年任Villa Manin当代艺术中心(Centro di Arte Contemporanea)艺术总监;从1999至2009年任芝加哥当代艺术博物馆的马尼洛高级策展人。其策划的主要展览包括:第75届惠特尼美国艺术双年展(2010年)、第50届威尼斯视觉艺术双年展《理想与冲突--观者的独裁》(2003年)、以及第3届Manifesta双年展《边界综合症》(卢布尔雅那,2002年)。